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7章(1 / 2)





  唐云馨推了推我,意思是问我下面该怎么办,让我赶紧拿个主意。我想了想,现在爬上去几乎是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可以沿着这道冰墙往两面走走,看看究竟是有多宽。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够找到一条进山的道路。

  我对其余的人说:“这样,我们六个人分成两组,以我们站的这个地方为中点,然后向两边探索。我们各自向着一个方向走,不管能走多少米,只向两面各走30分钟。30分钟后不管在路上见到了什么,都要回到这里集合。你们明白吗,切记不可贪多,就是30分钟的时间!”

  接下来我分好组,我、唐云馨、木清溪一组,为了满足徐平那个热辣辣的对我不断示意的眼神,我让万珊珊、徐平还有黄珞瑶一组。我这样分,出奇的万珊珊竟然一点意见也没有。我让万珊珊具体负责她们哪一组人,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往死里打就行我不拦着。临行前我还是嘱咐了一下,不可贪多,一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来。说完我在我们站的这个地方用伞兵刀刻画出一个醒目的标志,同时也提醒他们最好也是一边走一边做记号。

  两组人很快沿着冰墙向两边移动,路上很平坦,冰面也很结实。这里的冰面上不像是我们最早看到的那些一样,上面不是覆盖满了泥土树叶,而是就是光溜溜的冰。因为是千年不化的玄冰,倒不是多么滑。我们探索起很快,就是前面的雾还是很大,依然看不到前面究竟是什么。

  一路上走的很快,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已经出了接近1公里,但是还是没有发现冰墙刀头的痕迹。我开始有点惊讶这堵冰墙的程度了,带地能够延伸到哪里。我们一路上发现了不少于五处的有人类活动过的痕迹,有的地方散着一些柴灰,似乎是在这里点火。点火的冰墙向里面凹下去一块,但是仅仅是表面很浅的一层,对于这堵巨大的冰墙来说,简直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三十分钟,我们走了接近四公里,为了看看是不是快要到头了,我们向前快步跑了很多。但是让我们遗憾的是竟然还没有到头,前面依然是云雾漫漫,冰墙也继续延伸着。到了时间了,我们按照之前的约定,开始往回返,没有见到冰墙的尽头,心里面还是不甘。但是按照原先我下的命令,现在必须回去和徐平万珊珊他们会合了。

  我们赶紧往回走,回去的时候不用四处观察,所以要比一开始探查的时候走的要快很多。不到半个小时到了我之前做记号的地方,但是徐平他们好像还没有回来。因为时间还有,所以我们不是多么着急,我们就在这冰墙下面坐一坐休息一下,等着他们回来。过了五分钟的时间,我听见大雾里面有人说话,好像是黄洛瑶在和徐平一问一答,中间偶尔有万珊珊的声音。他们回来了,看来他们那边也是一而且顺利。

  万珊珊徐平黄洛瑶他们一组回来之后,徐平时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对我苦着脸说:“我们要走了大约4公里吧,但是还是没有到头,雾那边似乎还是冰。因为你要求的时间到了,当初你下了死命令说到了时间我们必须回来,所以就回来。我本来想和珊珊上来商量一下,再往前加紧冲几米也许就到边了,但是她不同意,说到了时间就回去,这不我们就回来了。”

  我就知道,要不是万珊珊拉着你,你肯定会往前再走。我问万珊珊:“你们在那边发现了什么?”

  万珊珊简单的说:“有几处人类活动的痕迹,像是点火想要融化冰墙一样。”

  看来和我们看到的差不多,这冰墙下面原先曾经也有人到访过,而且想要融化开一个缺口,但是均以失败告终。不用知道是不是当初赵佗的人,还是后来进到赵佗陵墓的士燮等人留下的。

  这个时候黄洛瑶打断了万珊珊的话,兴奋的和我们说:“我们还看到了一处地方,那里没有冰,都是一些大石头,一些大石头嵌在冰里面。”

  一些大石头嵌在了冰里面,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进山的入口呢。我连忙问万珊珊:“是这样的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万珊珊点了点头说:“的确,在冰墙的一处地方上有一些石头,代替了原先的冰墙。”

  我问她:“在哪个位置?”

  徐平替万珊珊回答说:“不远,也就是从这里往那边走十分钟,离这里有个一公里多!”

  我当即决定过去看看,希望是我所想的那样,是进到大雾岭的入口。我们很快的到达那里,但是并没有我想想的那样,是一堵高大石墙。冰墙上面是有一些石块,这些石块被砌成了二十多米宽五六米高的样子。这和这一面巨大的冰墙比起来,这件事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这些石头表面是黄白色的,和冰墙的颜色差不多。不知道是砌这堵石墙人有意而为还是其他,再加上因为冰层的逐渐覆盖,石墙和冰墙已经是完全融为一体了,要不是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我发现我们脚下也是这样的石头铺成的,但是奇怪的事情是,脚下的石头与石头之间都是错开的。因为是错开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小孔,孔眼的大小正好让一个人的脚站在上面掉不下去。

  地面上面的这些孔眼有的已经叫冰给堵上了,有的还没有。我看了看石墙上面,石墙是整体的被砌在一起的,并没有地面上面的这些孔洞。我用手伸到这些小孔上试了一下,能够感觉到丝丝凉风,看来下面是通着的,只是不会到通到哪了。

  我们走着走着,竟然失去河流的踪迹,我们竟然发现我们站在了一块巨大的冰面上了。

  第六章 冰川下的智慧

  我们沿着雾溪流经的河谷继续向上,越往里越能看出这条河流被人大规模利用过。我们在路上也发现这条河流的不一样,水温极低并且有冰块漂浮。山谷中明明不见阳光,却有绿色植物。

  我们走着走着,感觉脚底下不对劲,雾溪竟然不见了,但是还能听见水流声。最后我们竟然发现我们站在一个巨大的冰盖上,下面就是消失的雾溪。

  我在脚下的石块中找出一个小孔,我又向徐平要了一支荧光棒,扔到其中的一个小孔中,看看能够多深。但是让我大感意外的是,荧光棒掉到下面一米左右就不再往下走了,也就是说下面离上面也就是仅仅一米左右。

  我接着荧光棒微弱的光亮,发现里面的空间也不是很大,似乎也是石块相互搭建。突然无听见了细微的水流之声,但是很微弱。我把耳朵贴在这些小孔上面,果然下面传来了水声。我们找的那条雾溪难不成就在这些石块下面,不然哪里还有水声。

  万珊珊一直在盯着这堵巨大的冰墙一言不发,不过突然转身对我说:“我知道这是什么了。”

  “这是冰川,巨大的低纬度冰川!”万珊珊有点激动地说,一般见她的时候从来都是冷冰冰的,喜怒哀乐不形于色,看来这个冰墙给了她很大的触动。

  “冰川?”所有的人异口同声,看来对这个结论很意外。

  万珊珊的意思是这是一面巨大的冰川,可能在形成之初覆盖住了整个大雾岭。但是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只剩下东北方向的这一面还保留下来,但是怎么保留下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很奇怪,按照基本的地理规律,这个海拔这个纬度根本形不成冰川。在这个纬度上唯一有冰川的地方就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那是因为海拔太高了。

  因为鉴于这里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也许掉下来的陨石有特殊的成分,所以一直保持这里的冰层没有融化。也许正是陨石的特殊性,所以让这里的冰川的冰坚硬无比而且不易融化。但是再硬的冰也有融化的时候,在大雾岭里面的一些冰层可能有些融化的,所以就会形成河流。但是因为这外面的玄冰太坚硬了,融化的水穿不透这厚厚的冰川。水流随即就用了一种的方法,地面比较软一些,结果就在地面下冲出一条河流来了。

  这条半地下河从冰川的脚下穿流而过流出了大雾岭,在外面就是我们见到的雾溪了。也是因为雾溪的这种特性再加上其他的条件,所以就形成这个地区终年不散的大雾。这条河的确能够通道大雾岭里面去,但是至于怎么进去就不得而知了。只是不知道这堵巨大的冰川墙有多么厚,又有多么宽。就算我们找到了冰川的边缘,估计也是和其他的高山峻岭连在一起,就像是大雾岭这一圈的外围一样,根本进不去。

  我点了点头,冰川,只有这一种解释了。我们只是认为在这里有一面巨大的冰墙很不可思议,因为常识问题从来没有往冰川上靠拢。看来这个大世界真是那句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区区的凡人叹为观止。

  冰川这一说把这堵巨大的冰墙和外面的雾溪给解释清楚了,但是这些石头是用来干什么的,总不能是也是大自然形成的吧,那么大自然可真的是鬼斧神工让人没话说。突然潺潺的水流声又传了上来,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似乎和地下的这些石块还有小孔有关。

  我好像在淄城见到过这样的石块砌成的建筑,而且当时我还因为这个写过调研报告报上面审批。因为淄城市政府想要把原先齐国故都这一块全部都整合起来,想要报国家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政府就是申遗来增加当地的名气,增加旅游收入。当然了,至于台面上见不得人事情也在进行中,申遗吗,当然需要大笔的银子的。

  我当初被指派的是调查齐国故城的排水系统,我当时详详细细的到当时遗留下来的排水口看过,和这个基本上差不多。因为见当时修建的很奇特,和其他的排水系统完全不一样,我当时还特地到北京请教了几位知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和水利专家。他们当时也对这种排水系统很感兴趣,认为很可续严谨,很值得后人学习。后来他们就和我一起到淄城现场考察了,冰对这套古代的排水系统一一作了解释。

  齐国古城,东淄江,西靠系水,东西两面城墙即以两道河岸为基础建起,淄江与系水就成了两道天然的护城河,齐人的聪明与智慧由此可见一斑。齐故城排水系统的布局,是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首先在大、小城南北墙外,都挖有很深的护城壕,与淄江和系水东西沟通,使其水系相连。其次又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开多处沟渠,在垣基施工中设有建造精巧的排水道口,以此将故城内外河流与城壕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水网.

  在排水系统的排水口,我们考察发现排水口由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构成。进水道为排水道口的东段,东端略超出城墙,与城内排水沟连接,呈西窄东宽的喇叭口形。这其中的原由,主要是水流自东南方向而来,直冲水道北壁,所以多以石块砌壁对付水流的冲刷。

  排水道口的底部铺有上下两层石块,下层排列无序,上层石块砌作5条小渠,恰与过水道上进水口的5个进水口一一对应。水孔一般高50厘米、宽40厘米,因石块不够规整导致了水孔大小的不尽一致。出水口的形状和结构与进水口大体相似,但由于内部石块交错排列组成网状,水可以分层从孔内石块间隙中跌宕流出,敌人却不能从水孔中进入城内。出水孔设计3层,冬春枯水期只下层排水口就可以满足需要;当夏秋季丰水期一到,中上两层排水孔就会随着水势涨落而发挥调节作用,即使大雨积洪,也不至于造成水灾。

  后来很多专家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那处排水口也成为淄城的一张名片。齐国古城完备的排水设施,使城内积水可顺利排除,又有城边两条自然河流作调剂,城池内外互通有无,旱季不致干涸,雨季又可免受洪涝之苦,从而确保国家统治中心的安然无恙。尤其三号排水系统的设计,把天然河流、人工护城壕沟与城内排水系统有机结合,结构严谨,构筑坚固,既可泄水,又可御敌,为世界同期排水建筑史上所罕见,愈发显示出东方大国建筑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我考虑当初赵佗在大雾岭给自己选好陵墓的墓址,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建设。但是由于山路崎岖,另外加上山势高达不易运输建造陵墓的材料,要是仅仅靠大雾岭中就地取材也远远满足不了。另外还有建造陵墓的士兵、劳力以及将人们的吃喝粮饷问题,靠肩扛背驼的根本满足不了这样的需要。

  也许赵佗在勘探墓址的时候发现这条雾溪,也许是后来想要为了运送物资的时候找到的,总之他们发现了雾溪的存在。他们发现雾溪的是一条半地下河,从巨大的冰川下面穿行而过能够直接到达大雾岭里面。

  但是因为雾溪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说外面的水流很急但是很浅,里面的河流大都处在冰层之下。更关键的是一点,穿行这面巨大的冰墙的位置很小很矮,就连最小的船通过起来也是很艰难。于是赵佗就想起了开凿这样的老办法,他准备拓宽冰川下面河道。

  虽然赵佗只是一介草头天子,偏安一隅称王称帝,但是手底下拿出个三四万人来还是很容易的。虽然比不上他的老上司秦始皇在骊山修建陵墓是那种“遣骊山刑徒70万余人穿凿三泉”大手笔,但是估计动作也小不了哪里去。再加上驱使当地的土著民族,像是瓯越人等等,修建陵墓的不会少于10万人。

  但是由于雾溪从进到大雾中后就在冰层地下流动,所以很难把握雾溪流经冰墙下面的位置。于是就有了我们之前见到的冰墙下面十几处火烧的痕迹,估计是想要找出雾溪流经冰墙下面的位置。

  功夫不负有心人吧,终于让赵佗打通拓宽了雾溪在冰层下面的河道,大量物资和建材源源不断的从南越王国各地运往大雾岭。在此期间,大量的金银财宝也是进了进去,包括我们要找的承天宝匣。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建成了世界上独树一格的陵墓。

  但是他建好了陵墓发现,自己因为修建陵墓而开凿出来的雾溪现在竟然成了一个大麻烦。虽然在建造陵墓的时候开凿的雾溪是功不可没,但是现在它竟然成了一个很大的破绽。不断把自己陵墓的完整性给破坏了,就是说让自己陵墓的隆起外泄。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盗墓贼开了一个现成的大门,这个雾溪在冰墙的入口就成了欢迎盗墓则前来盗墓的最佳通道。于是赵佗开始忍无可忍,想要想办法把这个破绽给堵上。

  赵佗一开始估计是想直接就把雾溪在冰川下面的入口给堵死算了,一了百了省的死后有人打扰自己的清净。但是他又发现自己的陵墓正好处在一个巨大的盆地中,而且降水丰富,又有很多的冰川融水。如果说堵死了雾溪的出水通道,那么自己死后陵墓就像是被放在一口大缸中。随着盆地中的积水越来越多,自己所在的风水宝地就彻底的成了一个灌满水的大水缸,那么自己就是那口大缸中的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