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7章(1 / 2)





  结果一查,楼下的掌柜记起来,进进出出的人,在那个时候并不是很多,真有一个行为诡异的客人。

  陈安马上说道,“我记得伙计下楼叫人的时候,曾经撞到一个客人身上,然后那个客人在楼上转了一圈又下去了,是不是就是那个人。”

  段捕头眼神瞬间亮了起来,有线索了。

  很快,店伙计被重新提审。但是因为事发突然,店伙计并不清楚记得那人的长相,只能说看到那个人的话,大概可以辨认出来。

  段捕头毫不气馁,因为在兰州认识陈安的人并不多,除非是军政里面的官员,否则不可能才一眼就认出是陈安,并且很快就通知了刺客。

  刺杀案以后最近一批离开兰州的军政官员名单,马上被各处报给了军法署。段捕头仔细看了一会儿,就知道哪里出问题了。唯一一个事后没有被彻底审查的团体,就是新疆来兰州开会的杨增新团队。他们是第二天才走的,因为新疆事多,杨增新早已回去了,而手下人却是坐汽车购买了一些物资后离开。他们的离开,并没有受到兰州戒严的影响。

  段捕头立即带着极其渴望戴罪立功的店伙计,坐上汽车悄悄赶到迪化。

  在迪化布政司衙门外的一座酒楼,一连蹲守了三天,店伙计忽然大叫,“应该就是他。”段捕头等人马上凑到窗户门口查看。

  “确认是不是?”段捕头再次追问。

  “好像是吧。”店伙计有些迟疑了,但是有疑点就足够了。

  几个跟踪的好手马上撒了出去。

  一周后,军法署在迪化的人手协调驻军,突然关闭迪化城门,出动数百步兵,冲进城内各处大肆抓捕。

  杨增新接获迪化巡警司的报告,亦是大怒,“军方在搞什么,为什么不通报布政司?”话没有说完,秘书跑了进来,惶恐地报告,“杨大人,军队强行冲进布政司,正在扣押所有人。”

  杨增新又惊又怒,难道军方出现兵变了?不可能呀,北方军的体系,兵变根本是死路一条。

  几名军官走了进来,直接递上一纸公文,“杨大人,军法署稽查处贵衙门有人涉嫌兰州刺杀大案,现在全城正在搜捕,包括布政司衙门,请大人配合。”

  杨增新差点晕了,涉嫌兰州刺杀?

  几声枪声忽然传来,有人在持枪反抗?军官们热切的眼神相互对视一眼,看来抓对人了。

  整个迪化被子虚乌有的兵变吓得坎坷不安,毕竟三区事变造成的大屠杀还在眼前。所幸很快就有布政司的人出来辟谣,只是军方在搞演习而已。没有人相信,当天可是城里到处都零零散散响起了枪声的,但是只要不是兵变就成。

  第一三五章 虚假的回归

  段捕头的案情报告很快呈递给回到大本营的陈安。

  刺杀大案终于水落石出。刺杀的人是新疆绿教分裂分子,两起案件都是,而且凑巧都是同一人通风报信的,就是新疆布政司衙门的幕僚长陈中。作为幕僚长,陈中从杨增新不经意的泄露中,知晓了陈安住在兰州机器局。

  更为稀罕的是,为了掩人耳目,陈中故意跑到远离前门的茶楼去喝茶,以制造自己不是凭空失踪一段时间的证据,结果惊愕地看到了陈安。

  陈中转了一圈,就知道陈安等人并不认识他,马上下楼报信,组织了第二次刺杀。

  更深入的审讯和搜捕,却惊讶地发现,陈中并不是绿教分子,而是俄国人收买潜伏在新疆的间谍网骨干之一。结果,军法署连夜出动,一举捣毁了俄国人费了十数年心血才在布政司内外构筑的一个主要间谍网。

  至于刺客用的枪械,却是陈中偷偷搞到空白的持枪证,自己填上后,让刺客们从兰州当地直接采购的,不是放开枪禁了吗。

  竟然还是开放枪禁惹得祸?北方军政府高层内部引发一阵喧哗,很多人转变态度,要求重新恢复枪禁,并彻底收缴民众手上的枪械。

  彭英甲和杨增新另外上了一份报告,自请处罚,陈安干脆地驳了回去,都是开创北方军政府的元老了,该保护的,还是要保护。甚至军法署还专门派人前去道歉,当初基层军官鲁莽对待两位布政使的言行。至于被损坏的公物,布政司只好苦笑着自己修补了。

  陈安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批下一段话,“放开枪禁继续执行,刺杀案件一干人等从重处理。”将报告批给军法署后,陈安转而处理另外一件更大的事情去了,现在还不是对付俄国人的时候。

  就在昨天,外蒙古库伦活佛通电北京政府,宣布前几日中俄蒙签署的《恰克图协议》生效,外蒙古取消独立,回归中华民国,但仍属于自治区域。

  北方军试探着进攻乌里雅苏台的计划被迫停止。

  陈安接到北京政府要求北方军退出外蒙古的电报,更是不满了。北方军拼死拼活打下来科布多,才让三方的谈判中方占尽了优势,结果竟然仍然只是一个自治的结局,甚至还默许了外蒙古方面原来同俄国人签署的矿产资源转让协议继续有效。

  加上原来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陈安对袁世凯终于失望了。

  外蒙古方面的抗议通过北京政府,俄国领事的抗议借助上海办事处,都转到了大本营。陈安被激怒了,转头问徐永昌,“第十七混成旅到达科布多没有?”

  “到了,包括另外三个混成旅的补充弹药,以及缺编兵员,都已经到编。”徐永昌回答,参谋本部早已拟定了补给方案,军务署也很快从各处抽调了兵力进行支援。

  陈安冷冷地说,“在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我们有四个满编的混成旅,接近二万四千人,俄国人如果要进攻,打就打吧。”

  徐永昌想了一下,提醒说,“要不这样,我们将西部集群作为第一批整编的部队,整建制地建成一个野战军团,横在外蒙古草原上,构成足够的威胁力。”

  沉思了一会,陈安摇摇头,“要组建,就同时组建东南西北四个野战军团,但是前期的资源可以略微倾斜一点给西部军团。”陈安顺口就给西部集群的未来,打上了一个西部军团的名称。

  徐永昌一怔,但是马上领悟到了一些,不再多说这个话题,点头说道,“行,参谋本部马上做这个方案。”

  陈安加了一句,“你发一个电报给北京,请他们转发我们的意思,你要战,便作战。”

  北京的袁世凯收到了这封火药味十足的电报,不禁长叹一声,“初生牛犊不怕虎呀。通知下去,直接转发给外蒙古。”

  库伦政府收到这封电报,更是气的不行,这句可是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时的战令,竟然被陈安用到了他们这些自诩为黄金家族后裔身上。

  可是光靠生气,是诅咒不了陈安的。

  外蒙古军马上联系自己的后台老板俄国人。只是可惜的很,俄国人心头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只能光喊抗议无法动手。

  《恰克图协议》签订的另外一个背景是,德国人因为去年的西线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直至压迫俄国人投降,以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立马成了欧洲大战的主要战场。

  就在前一个月,德国人和奥匈帝国联手,初期以十八个师和二千余门火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随后双方投入兵力越来越大,战线也逐步延长。俄国军队的臃肿腐朽在这次战役中体现一望无疑,被精锐的德国军队打得连吃败仗,损兵折将不已。

  到了六月份,东线已经是百万大军在激战正酣了,而且俄国人仍在节节后退。眼见情势危急,沙皇终于授权军部,调动一切军力,以倾国之力击退这次德奥联军进攻战役。不止是各地动员兵力被抽调一空,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地区的驻军主力也纷纷抽调,致使外蒙古连番请求俄军出兵科布多,俄国大使只好装聋作哑了。

  邓宝珊指挥四个混成旅苦等了几个月,也终究没有等来俄国人的报复,至于外蒙古军则是缩在乌里雅苏台丝毫没有出城的迹象。外蒙古如此微弱的实力,实在吃不消北方军凌厉的攻势。

  既然俄国人暂时不会进攻,陈安终于安下心来对北方军进行第三次军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