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六零年代假夫妻第106节(1 / 2)





  还能认家不成?

  牛羊并不认识回牧场的路,但是周围的村民看到跑出来的牛羊倒是认出了这是黄家庄的,等着雨停了连忙给赶了回来。

  老乡浑身湿漉漉的,但脸上透着喜气,“英妹子,下雨了呢。”

  下雨了,终于下雨了。

  而且还是大雨。

  “是啊,下雨了。”

  大地喝饱了,干涸的河流也有些蓄水。

  较之于去年冬的那场大雪,这场大雨足以改变这片土地的秋收。

  牧场的战士们送走老乡,顺带着去四处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抢救的。

  叶英看着那些牛羊,拿出干草喂它们吃。

  整理了下它们脖子里挂着的小木牌。

  那上面写着每头牛羊的信息,年龄,怀孕的时间,还有名字。

  名字是绵绵起的,小姑娘比她还起名废,非要管人家小牛犊叫二狗子。

  大概牛生都产生了怀疑吧。

  有这些讯息,老乡们这才能认出是黄家庄牧场的牛羊,帮忙送回来。

  叶英刚才嘱咐几个战士送老乡回家时打听下,等她过两天闲下来,一定要亲自上门感谢才行。

  ……

  八月份的这场大雨有效缓解了旱情。

  报纸广播上都在轮番轰炸,各地的气象局纷纷开始检测,农业局也配合下乡调查。

  这个险些被旱死了的国家,神奇的缓过劲来。

  欧阳兰的电话,也在这个时候打了过来。

  “我跟农业部和气象部门打听了下,说秋季的收成应该会好一些。那你这副食品厂,差不多就能开工了吧?”

  叶英的副食品厂已经建好,生产线设备全都到位。

  唯一缺的,是原材料。

  土豆。

  整个宁县都只是留够了口粮和种子,把其他土豆送给其他地区的同胞们共渡难关。

  没有原材料,想要搞生产实在是太难了。

  何况这不止是土豆的问题。

  副食品厂做的是油炸土豆片,这就需要大量的食用油。

  现在老百姓吃的油多数是豆油和棉油为主,而棉油味道十分的不怎么样。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当然是使用豆油。

  叶英倒是想要弄玉米胚芽油,做时代的先锋,但还得搞一个榨油厂。

  现在全国都闹干旱,哪有空去弄榨油厂呢?

  不过如今情况得到缓解,等到明年说什么都可以了。

  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来搞一下玉米胚芽油。

  毕竟玉米产量更高,而且成本更低。

  叶英接电话的间隙,在旁边的小本本上记了下来新的想法。

  欧阳兰没想到缺的东西还有点多,“那边绿洲能不能给你们供应点?”

  那边没怎么受到旱情影响,这两年都挺丰收的。

  国家即便是勒紧裤腰带都要搞蘑菇蛋,这也就导致在基地能够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中央也没有调拨那边的口粮援助周边,怕短了那些研究人员和工人们的口粮,影响进度。

  那边粮食供应还算充足。

  甚至还有不小的结余。

  绿洲农场的战士们偶尔会去周边派粮,让他们看着其他老乡挨饿,怎么做得到?

  欧阳兰的建议让叶英恍惚了下,“这合适吗?”

  那边粮食作物丰富,土豆、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地瓜应有尽有,而且还都是大块的农场。

  一眼几乎望不到头。

  欧阳兰笑了起来,“你怎么还畏手畏脚起来了?之前怎么说的,基地可不止是花钱的主儿,也能自个儿挣钱。问问那边,让他们把多余的大豆卖给你就是了。”

  这倒不是不可以,但又存在了新的问题,“我得赊账。”